中国首部仲裁纪录片研讨座谈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法治--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首部仲裁纪录片研讨座谈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

2018年01月19日12:57    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推荐
  • 字号

2018年1月17日上午,中国首部仲裁纪录片《大国仲裁》(暂定名)研讨座谈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举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贾东明、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协调司司长赵振华等国家机关领导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总监王广令等应邀出席会议,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武汉、西安、石家庄、哈尔滨、海南、青岛、大连、郑州、包头、周口,以及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仲裁委员会)等十余家仲裁机构代表,仲裁员代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企业代表,北京市律师协会等实务部门代表与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纪录片拍摄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对话与研讨。研讨会由仲裁研究院院长杜新丽教授主持。

黄进首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莅临该校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说,中国仲裁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法律制度、组织机构,还是仲裁实践,成就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仲裁的公信力是仲裁事业发展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方方面面都要来关心仲裁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仲裁的发展应当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就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创立特色为标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黄进表示,仲裁纪录片非常有意义,对内不仅有利于仲裁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仲裁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作用,而且能够在国家法治建设中起到一个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对外,特别是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当中也会起到一个“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仲裁的制度、理论、思想、理念走向世界的作用。

仲裁研究院秘书长兼副院长姜丽丽对《大国仲裁》纪录片发起背景与拍摄进程等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并与参会嘉宾分享了《大国仲裁》纪录片前期拍摄素材剪辑集锦,初步展示了摄制组跋涉30个城市超过30万公里行程,以及研究院全程提供智库支持协助创作等艰辛拍摄历程,深深地感染了在场人员。

主题研讨重点围绕三方面议题进行讨论:(1)如何体现仲裁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仲裁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2)仲?裁公信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3)如何体现国际视野下的“大国仲裁”?

贾东明说,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这部法律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仲裁法在总结我国以往仲裁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我国原有的国内仲裁进行了重大改革。其总的精神是在民商事仲裁中实行当事人自愿、仲裁独立等原则和协议仲裁、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的制度。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确立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公正、及时地解决纠纷。仲裁法是我国仲裁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里程碑。大国仲裁离不开仲裁法及其确立的仲裁制度,纪录片应当充分展现这方面的内容。

赵振华表示,仲裁法实施20多年取得的成就值得总结、展示。他希望:纪录片首先要体现我国仲裁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法治建设当中的重要地位、功能、作用和意义。第二,要展现中国仲裁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有制度自信,让大家充分了解仲裁,相信仲裁,愿意选择仲裁解决矛盾纠纷。第三,要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仲裁法实施20多年来我国仲裁事业发展的成就。第四,要通过纪录片提高对未来仲裁事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五,要注意体现仲裁事业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组织领导、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对涉外仲裁和国内仲裁在侧重点方面要有所平衡。

王广令表示他在早期审看这个项目时发现,仲裁这么多年来还没有系统梳理的作品,作为“中国首部”仲裁纪录片,意义重大,“大国仲裁”的定位也体现了大家的家国情怀,立意高远。他表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深度参与使得工作团队对纪录片的顺利拍摄与高质量完成更具信心。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让这个片子成为一部有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案例参照价值、普法价值的好片子。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作为仲裁机构代表首先发言。他表示,仲裁公信力是据以赢得公众信任的资格和能力,是仲裁的灵魂。提高仲裁公信力首先要不断的完善仲裁法律制度;第二要特别强调不断优化支持仲裁的司法环境;第三要不断加强仲裁机构自身建设;第四要讲好仲裁故事,因为仲裁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应当注重推广,使公众了解、理解并支持仲裁制度。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秘书长顾超建议摄制组从仲裁机构、仲裁员的队伍、律师的代理队伍、人民法院对仲裁的支持和监督和仲裁的国际化水平五个要点切进去生动的体现仲裁公信力等相关内容。

武汉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健勤建议纪录片把重点放在中国当下的仲裁实践中,紧扣发展主题,体现仲裁公信力。西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潘俊星认为应该从制度层面、价值理念层面、仲裁实践层面、仲裁的品质体现层面提高仲裁公信力,并从知晓度、信任度、接受度和美誉度方面检验仲裁公信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乔欣提出,大国仲裁的仲裁应当主要是讲商事仲裁,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纪录片应当关注仲裁员的成长、培养过程,并关注仲裁教学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经过专题讨论,纪录片总导演、制片人罗梓建首先回应了纪录片摄制中的一些专业问题。他强调,纪录片不是“宣传片”,不能自说自话;要真实、客观、准确的记录当下现实发生的事情;要放在国际视野里来看《大国仲裁》,确立中国仲裁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并就仲裁保密原则导致的拍摄障碍如何解决,如何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素材方面与参会嘉宾进行了诚挚交流。

中国仲裁协会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卢云华建议,纪录片政治上的站位要更高些,方向把握要准,思想性要更强一些;所有的内容、提法要符合仲裁法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取材和反映的内容要兼顾各个方面,让多数人满意;要牢牢把握中国仲裁的本质特征,要从中国仲裁的实际出发去谈大国仲裁。

青岛仲裁委员会党组书记王恒东提出,“大国仲裁”要体现全国仲裁发展的“主流”力量,而不要偏颇于个别发展超前的仲裁机构。、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仲裁员张峥建议可以多调动仲裁员的积极性,让仲裁员讲述办案故事;要注意挖掘中国仲裁特色的东西;要重视“律师视角”,让律师看后明白仲裁、接受仲裁非常重要。

(责编:赵灵玉(实习生)、张雨)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