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合一”让乡村旺起来
徐州贾汪基层社会治理实现“蝶变”

曾几何时,“一城煤灰半城土”是对贾汪最形象的比喻。在江苏,提起徐州市贾汪区,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具有百余年煤炭开采史,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如今,通过经济社会转型,贾汪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日,记者走进贾汪,一探究竟。
树塑法治文化品牌助推乡村和谐
在潘安湖神农码头放眼远眺,晴空万里一尘不染,对岸新发杨柳绿意青葱,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几只灰黑色小野鸭潜水嬉戏,数艘游船画舫点缀其中。湖岸西侧的马庄村,以大红色为主色调的村民委员会处处透露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谁曾想,仅仅8年前这里还是徐州最大的采煤塌陷区。
“过去的马庄村,是一个典型的采煤村,天灰、地陷、墙裂、水黑,现在的马庄村建立了法治广场,村民乐团、手工香包、良好婆媳关系被誉为‘马庄三宝’,可以说是‘蝶变’,发展势头喜人。”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介绍说。
“当年,有人对办村乐团提出不少疑问,但不占领群众文化的主阵地,弘扬正能量,那么闲暇之余就会有人赌钱、打架,乌烟瘴气,纠纷不断!”孟国栋说,乐团30多年来一直很活跃,2016年还改组整合为马庄法治文化艺术团,融合了乡村治理的各种元素,创作法治节目20多个,先后演出6000多场,成为法治文艺表演团、法律法规宣传员、政策理论解读员、时事政治宣讲员。
当天下午,因为潘安湖周边开发的需要,孟国栋组织村干部分别到拆迁红线范围内的农民家里做工作。傍晚6时,潘安湖街道信访办主任王侠约上生产队长徐孝安一起,来到村民刘兴兰家里。
7年前,因为邻居在田里种了桃李果树影响到了她家地里小麦的采光生长,矛盾一时无法调和,刘兴兰一生气买了200多棵银杏树种上了。如今矛盾虽已淡化,但想到这些银杏树要被征用,她的心里不是滋味。
得知王侠还没吃饭就上门,刘兴兰心软下来了。“银杏树不像前几年,价格跌到很低了!你也知道,村里办事一向公开公正一碗水端平,这些地上附着物清理方案都是开了村民小组会议商量决定的。”王侠拉着刘兴兰的手,耐心解答着各种疑问。
听王侠这样说,思虑再三的刘兴兰慢慢理解了村里的决定,脸上渐渐泛起笑容,并答应马上签协议。
“我们村民风淳朴,1998年曾经制定过30条村规民约,现在已经精简到10条,大家都遵守风俗传统,按照村规民约做事,问题基本都能消磨化解。”王侠说。
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资源共分享
记者采访了解到,1989年以来,马庄村为推动乡村自治,推进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法治建设,先后立下了几条“雷打不动”的铁规:每月1日是国旗升旗日,1999年开始的每月25日是民主理财日、每月25日是党员活动日,每年11月是法治宣传月,每年1月4日和7月4日则是村务公开民主日。
谈到马庄村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孟国栋脱口而出:“三治合一。”
马庄村史展览馆专门开辟了展区,“坚持以自治为主体、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全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的内容,让每一个来马庄村参观的人都感受到了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鲜明特色。
“农村网格化治理已经全部建立,孟国栋就是马庄村的网格长。”陪同记者采访的贾汪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贯渠说,如今像马庄村这样既注重乡村文明又突出法治特色的新农村,已基本实现网格化治理全覆盖。
在马庄村村委会网格化治理办公区,“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资源共分享”这十五个大红字和村网格化治理构架图、网格划分示意图等挂满了整面墙。
王贯渠指着图向记者介绍说,按照省委政法委要求,综治、信访、公安、司法、民政、人社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部门,按照社区准入事项审批要求纳入形成“全要素网格”,依托社会治理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一网管控、联动联控,把网格建成群众反映诉求的“直通车”、排查矛盾隐患的“顺风耳”、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专家团”。
乡贤崇德尚法让矛盾钝化于苗头
得知耿集有个闻名的乡贤协会,记者从贾汪城区驱车25公里特地前往。
映入眼帘的镇区随处可见灰瓦青砖和高高的马头墙,在暖阳沐浴下,皖南建筑风貌异常凸显。随行者告诉记者,耿集人可溯源到安徽六安舒城县。
或是血脉文化的传承,耿集乡民自古以来就有乡贤之说。
68岁的“金牌调解员”耿德堂精神矍铄,嗓门洪亮,他担任的耿集乡贤协会会长一职,下面的网络延伸到辖区13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领导着165名乡贤。
在耿集街道办事处对面一栋大楼的一楼,“耿集乡贤协会”门匾虽然油漆掉色显得有些陈旧,但推开两扇小门进入室内,却是一处三四百平方米的宽敞办公区。
“耿集一直有德高望重的乡贤主持公道、调解乡民纠纷的传统,而选拔乡贤,要符合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正派、老百姓认可三个标准。”耿集街道党工委书记魏利民介绍说,大约3年前,耿集通过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全国首家乡贤协会,专职从事乡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乡贤在这里的土话也可叫‘大佬执’,是过去农村主持红白喜事的人,威望很高。”魏利民说,2014年11月耿集乡贤协会成立到年底短短两月,就成功化解农村纠纷100多件,虽然近年来纠纷有所减少,但依然保持了一年成功调解两三百件的纪录。
记者采访了解到,像耿集乡贤协会一样,在13个行政村建立乡贤工作站,在自然村建设“乡贤之家”,建成三级调解网络模式,目前已拓展到贾汪区11个镇(街道、工业园区),956名得到群众公认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被聘用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3年来,贾汪区乡贤有效化解各类矛盾1万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接待群众7500多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1300多条,开创了“乡贤文化”与德治、法治的相互融合。
“派出所、司法所代表政府依法调解,乡贤调解纠纷依靠崇尚道德,乡贤协会成立3年多来,我们乡就没有发生一起群访事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魏利民说。
德法相融实现民主法治村满堂红
49岁的贾汪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副庭长王峻多次获评江苏法院系统优秀法官,她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家庭纠纷,但大部分都涉及乡村稳定。
“有小家才有大家!”王峻说,为尽快对老百姓诉求有回应,每天下班前她都会将当日收案进行梳理,如果当事人因外出打工不一定能准时到庭,她就会带着书记员直接到农村找上门。
最近有个案件让王峻花了很多精力。原来,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妻起诉解除已抚养19年儿子的收养关系,起因是男孩动手对老人打骂,老人不得不躲到亲戚家居住。
“看诉状了解到,小孩成绩一直很好,但知道身世后就慢慢出现性格缺陷,并伴有轻度抑郁症,导致和养父母的矛盾激化,必须上门!”第二天一早,王峻就带着书记员到男孩家里,男孩开门见到法官来又是帮他收拾房屋,又为他熬稀饭,情绪慢慢平和。“我为什么不愿意在家里住,闹了矛盾,就是因为他们很迷信,在家烧香拜神,心理上受不了!”小男孩说出了症结。
王峻很快拿起电话打给乡镇政法委员细说情况,还找到村干部帮助安顿男孩的日常生活,并联系好医院对孩子进一步治疗,“一定按时吃药,好好学习!”孩子感动得连连点头。在王峻主持下,小男孩当场给老人跪下认错,几天后老两口搬回家里,一家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我们给这个案件留了3个月的观察期,定期到他家回访,如果没出现新问题,近期就会以撤诉方式结案。”王峻说,如果遇到离婚案件,也会在结案方式上安排缓冲期,6个月内暂时不准原告起诉离婚,每年经手的600多件家事案件,调撤率达到85%以上。
今年3月8日,王峻开通了“王峻法官说家事”微信号,用声频和图文方式面向全区群众做家事审判法治宣传,并通过微信接受咨询。
贾汪区的政法机关,在“德法相融”上认真做文章。贾汪区公安局在各派出所建立了“公调对接”机制,将调解员直接派驻到派出所第一时间介入民间纠纷。贾汪区司法局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惠民举措,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在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基础上,建立并运行“贾汪区法律顾问之家群”和各村(社区)“法润民生群”。
如今,贾汪区56个村(社区)创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4个村(社区)创成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实现“满堂红”。
贾汪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全面推进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贾汪区政法委还制定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和城乡社区网格“3+N”网格体系,为助推乡村治理,为乡村善治插上了科技化、信息化的翅膀。
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对资源枯竭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很有助益。(记者 丁国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