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邀请戒毒人员家属走进戒毒所开展亲情帮教,向家人亮出戒毒人员戒治成绩单

戒毒人员进步路上有团圆

2018年09月24日13:41 | 来源:法制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戒毒人员进步路上有团圆

中秋佳节,这个寓意团圆的中国传统节日,和家人欢聚一堂,吃一口香甜的月饼,共赏一弯明月,似乎是千家万户每逢中秋固有的画面。而在戒毒所,这个一堵高墙隔开的世界,中秋佳节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9月24日中秋佳节之际,记者来到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一所”),寻找高墙内的中秋节。因为要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戒毒人员无法与家人共赏明月,这里更多是无尽流淌的思念,痛心疾首的忏悔,姗姗来迟的团圆,亲情帮扶在迷途人的回归路上不可或缺。

流淌的思念

“一年前,随着铁门哐当一声,我告别了外面的世界,开始在省一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在大门关上那一刻,妻子失望的眼神,让我至今无法忘怀。初入所时,我孤僻,甚至暴躁,是管教民警的悉心关怀让我点燃重生的希望……”在开放日活动上,戒毒人员代表张某的发言中,“想家”“对家的思念”等词汇高频出现。

初入强制隔离戒毒所时,张某对周围环境十分抗拒,加之对家人的思念与日俱增,整个人显得十分沉默。管理民警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他安排了“亲情电话”,当第一次听到年幼的孩子在电话里喊“爸爸”时,他的心瞬间被融化。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夫妻二人共同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爸爸在外地打工,暂时回不去。天真的孩子一个劲儿地在电话里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

正当张某欣慰于父对子的尊严与亲情得到维持时,妻子工作变动所致的情绪波动,再度让他陷入恐慌。针对这一情况,管理民警经过和他多次沟通,通过所地共建时进行帮扶。

据了解,所地共建双延伸戒治帮扶活动,是通过戒毒所民警、地方禁毒办工作人员,与戒毒人员及家属的交流座谈,以“双延伸”(即戒毒所指导工作延伸向外、地方管控前移至戒毒所)的方式,“点对点”为强戒人员提供帮扶。

“你在里面好好的,家里我会照顾,我们等你回来。”张某妻子的情绪得到平复,俩人决心一同期待更好的将来。

痛心的忏悔

在家属课堂活动现场,记者遇到了戒毒人员期新(化名)。他独自坐在角落,看着窗外。

“你能不能别把我的名字放到报纸上啊?我女儿15岁了,我害怕她知道我吸毒的事。”他紧张地对记者说到。在记者的提议下,他给自己取了个化名“期新”,意为“期待新生”。

期新曾独自经营一家装修公司,因为经营有道、吃苦耐劳,经济条件日益富足,加之家中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更有妻子精心照料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机,“好日子”却从期新身边溜走了。

在一次生意应酬中,一个“要好”的朋友拿出了海洛因,大家都开始吸食,碍于“面子”的他也耐不住劝说去“尝鲜”,从此沉溺毒海,一发不可收拾。妻子离家而去,女儿也只能由爷爷奶奶照料。

“经过戒治矫正师为我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戒治。”期新说。

期新口中的戒治矫正师是省一所以“百人工程”为平台,在民警队伍中挖掘并培养出的优秀戒治人才。对戒毒人员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戒治方案,一对一地进行教育戒治和开展后续帮扶工作。

迟到的团圆

“妈妈,谢谢您给我机会,接受我迟来的孝顺。您喝杯茶!”9月24日,在衔接帮扶延伸指导站,完成强制隔离戒毒的陈某为母亲奉上热茶。

老母亲喜极而泣,“我从没想过还有机会喝到儿子端的热茶,太好了,我的乖儿子又回来了!”

这充满温情的一幕与衔接帮扶延伸指导站民警的引导密不可分。

当日,年过八旬的母亲在家人的陪伴下,早早来到指导站,只为亲眼见证儿子回归路的启航。看着母亲满头的白发、布满皱纹的脸庞,陈某流着眼泪说:“以前是我不懂事,未曾注意妈妈都那么老了,我再也不能让她为我操心、为我流泪了。”

老母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共同踏上回家团圆的路……

“亲情帮教立足于帮助,着力于教育,落脚于挽救,在戒毒场所、社会、戒毒人员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去唤醒戒毒人员对亲情的珍重,激发其自觉矫治的内在动力,促使其树立生活信心。”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谭植说。(记者 王家梁 实习生 黄河 通讯员 张耀 陈燕)

(责编:陈羽、张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