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潘院长:“脚下沾土”才会“心中有情”

2018年10月23日10:28 | 来源: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
小字号
原标题:潘院长:“脚下沾土”才会“心中有情”

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羊场村是赤峰中院的对口帮扶点,在这个地处偏远的农牧民聚居地区,赤峰中院长年帮扶着12户贫困户。

深秋的羊场村看上去有些萧疏,草原原本的绿色早已被一望无际的枯黄取代。从镇里到村里要走过一条翻梁的土路,站在梁上往下望去,几户院落紧紧地抱在一起,院落之外,一片苍茫。干旱似乎与这个村庄如影随行,有车通过时,尘土飞扬。

贫困户韩义的家就紧邻在这条土路的边上。

1022日,前一天还工作到深夜的潘院长一大早就赶到这里。对于潘院长的到来,韩义似乎早就已经习惯了。“我这个家要是没有法院的帮助,不敢想象现在会是什么样子。”韩义说。

五年前,韩义的老伴儿不幸罹患癌症去世,当时为了给她治病,韩义借下了不少外债。老伴走后,为了还债,韩义卖掉了家里的牲畜,与儿子儿媳一起艰难度日。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对韩义来说,失去亲人的痛苦尚未过去,一场突出其来的大病让他本已困苦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就在老伴儿去世不久,整日劳作的韩义突然患上严重的类风湿,疾病的困扰让还不到60岁的韩义备受折磨,尤其是每个月将近八百元的药费让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老韩得病后,走路都很困难,严重的时候下不了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赤峰中院驻巴林右旗扶贫干部宋占国说。

困窘的现实让看不到希望的儿媳很快与韩义的儿子离了婚,带着孩子远走他乡,韩义的儿子为了生活也远赴山东打工。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韩义彻底陷入了绝望。得知这个情况后,宋占国立即在电话里向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黄素敏和潘院长作了汇报。

“扶贫就要扶真贫,真扶贫”。潘院长的回答古道热肠斩钉截铁。

接到电话的当天,潘院长和黄主任就赶到羊场村,在详细了解了韩义的情况后告诉宋占国:从根源缕清思路,尽快帮助韩义脱离困境。

有了潘院长的支持和协调,宋占国开始着手按照商定的想法进行实施。先是协调村镇在健康扶贫方面对韩义给予倾斜,解决了部分迫在眉睫的治疗费用。接着帮助他把“三到”资金投入到合作社,每年领取固定收益。再就是与韩义的女儿商量妥当,将韩义送到女儿家,由女儿对韩义进行照顾。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潘院长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为韩义找准“病根儿”对症下药的帮扶,使他重又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现在的韩义身体逐渐好转,一些日常的简单劳作已基本不存在障碍。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的古语。

潘院长到贫困户王杰家走访时,不凑巧的是王杰外出打工未回,他的母亲正在院子里做着农活。

看到潘院长站在门外,王杰的母亲大老远就迎了出来。这是一个坚强的母亲,虽然曾经患过乳腺癌,但在病好后仍然家里家外闲不住地忙碌,除了照顾老伴儿的饮食起居,时不时打打短工外,还要帮着儿子操持家务。

王杰在妻子患癌症去世后,面对家庭的重担和中年丧妻的痛苦,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几近崩溃。从此之后他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每日里四处游荡,对家庭的事情不管不问。对他的这种生活状态,亲朋好友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年迈的父母虽然多次规劝但无奈力不从心,只能拖着病体帮他照看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生活举步维艰。

得知王杰的情况后,潘院长也陷入沉思。王杰与那些因病致贫或者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不一样,因为他正值壮年且具有劳动能力。由此潘院长意识到,王杰的“穷根儿”在于他的思想,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对他的帮扶就不能一味地“输血”,而是要想办法让他自己“造血”。

在经过实地走访与王杰促膝谈心后,王杰慢慢有了一些改变。“扶贫先扶智”,针对王杰的现状,潘院长定下了这样的调子。

潘院长说的“扶智”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让王杰振作精神鼓起生活的勇气,让他的生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另一方面要保障好王杰子女的上学问题,“绝不能让孩子因贫辍学”。

按照潘院长的这个思路,宋占国会同赤峰中院另一位驻村扶贫干部关春广趁热打铁做起了王杰的工作,几轮谈心下来,王杰的心结逐渐打开,开始敢于面对现实,表示自己不会辜负大家的苦心,一定会负起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

思想转变了,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赤峰中院先是介绍他到相邻的苏木乡镇合作社打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又协调了两个孩子就读的学校减免了每年2000多元的学杂费用。

“感谢共产党,感谢法院,是你们给了我生活的信心”。接过潘院长递来的慰问金和物品后,王杰的母亲闪着泪花说道。

“做人要有情商,做事要有情怀”,这句话潘院长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清代名家郑板桥曾有诗作流传至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通过诗句表达出了对民生多艰的关切。透过这首诗,也给了我们当下的扶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注解。

 

(责编:张桂贵、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