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神笔”写正义 精神永传承

石杨
2018年10月24日10:55 | 来源:中国警察网
小字号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大师”陨落,江河悲戚。

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公安部首批特聘刑侦专家、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侦查处一级警长张欣,离开他钟爱的“模拟人像”事业已经4天了。

4天来,他的战友、同事、爱徒,以及采访过他的媒体人,都在沉痛悼念这位无私忘我、恪守正气,在模拟画像缉捕犯罪嫌疑人领域成绩斐然、功勋卓著的“警坛神笔”“罪犯克星”。

我亲爱的伙伴,你的努力我们看得见

“我和张欣是‘三同’——同班同学、同年当兵、同时入警。”上海铁路公安局内保处副调研员裘永新红着眼睛,不停地抽泣:“他打小就爱画画,在北京当兵期间,受到了不少艺术熏陶和名师指点,给他后来的‘画像人生’打下了基础。”

张欣的从军经历,不仅让他有了不服输的精神,更收获了不少友情。

“我和张欣的友谊要从1977年说起,那年我们坐着同一列火车去北京当兵。回到上海,我们又一起开始了从警生涯。”与张欣有着40年深厚感情的上海铁路公安局原内保处处长范刚抱头痛哭。

在范刚的记忆中,张欣是一个很刻苦努力的人。最初张欣在技术部门做文字检验工作,内容涉及字迹比对、摄影摄像、现场画图等工作。“但他每一次出现场,比侦查员勘查还仔细,别人不愿意去的臭、乱、脏地方,他都会一丝不苟地观察,总能发现线索。每一次交出的作业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过、反复揣摩过的。”范刚说。

“警坛神笔”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他求助的也越来越多,他从不推辞,照单全收。在他眼里,每一个人物都是全新的,每一个被求助的问题都视为考试。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监控视频的出现,张欣有了压力,也有了些许失落,他担心有一天“画像”不再有用。凑巧的是,求助的问题中居然涉及视频模糊的难题。张欣一下子又兴奋起来了,他开始反复研究这个事情,把钻研过的骨骼学、解剖学知识与画像联系在一起,把作画与高科技相结合,攻破了视频辨认难题。

张欣一家三代都有人从警,母亲和儿子都是民警。张欣的妈妈嘱咐他,当民警就要当好民警。他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

为了这个“好”,张欣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技术处处长张加敏的办公室就在张欣的隔壁,他形容张欣工作很“钻”,张欣的日常工作状态就是最好的解释。

“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他的第一件事,是铺开宣纸写一幅字。之后,开始反复看平板电脑里的视频,他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揣摩,一遍遍地作画修改。除了吃饭,一整天都能听到哗哗的作画声。”

了解张欣的人都知道,张欣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

张加敏说,他可以把一个器官画上3个月,不论是丹凤眼、杏眼,不管是浓眉、剑眉,他都如数家珍、炉火纯青,“可以说,他就是个素材库,什么样的面容,在他手里都会轻而易举地描绘出来。”

张欣一旦沉迷自己所爱,便不能自已。

7年前,张欣因一场大病住了很久院,出院的时候,医生再三嘱咐他要好好休息,不可紧张、不可劳累。“其实他自己心里很清楚,他身体里揣了颗不定时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这也许就是他抓紧每分每秒工作的原因吧。”张加敏说。

据统计,今年1至9月,张欣运用模拟画像技术协助各地公安机关办理案件199起,平均一天半一起。

10月19日,张加敏赶去医院探望张欣,张欣的爱人向他“告状”:“他每天夜里喝浓茶,就是为了熬夜看视频,帮地方单位解决疑难杂症。解决了别人的难题,自己身体却出了大问题。”

我敬爱的师傅,做您的弟子很自豪

“毫无保留、无私传授。”这是张欣弟子们对师傅的评价。

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声像科科长强辉,2003年师从张欣。因为师傅的精心教授和谆谆教导,强辉的技术愈加娴熟,破大案立大功。“没有师傅,就没有我的今天。”强辉忍着悲痛说。

“他的爱好就是画画和办案。”在徒弟们眼里,师傅是个“无趣”的人。“多年来,师傅突破重重考验,打破种种瓶颈,一步步提高自己技艺的同时,也提携、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强辉说。

“最开始从事模拟画像工作,我挺迷茫的,不知道怎么画。和师傅贴身学习的3个月,我跟随师傅睡沙发、吃食堂、跑现场,受益匪浅。”如今强辉也开始带徒弟了,但是师傅的一言一行,他都铭记在心。

“模拟画像,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相似度。”张欣告诫徒弟们,模拟画像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背后是大量练习和反复思考。

张欣要求徒弟们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眼力,从纸上的训练延展到了现实中的观察,达到看到人物正面就能够快速画出侧面,看到侧面5分钟内要勾画出正面。

强辉说:“我将遵从师父遗愿,把人像技术发扬光大,破获更多大案要案,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技术好学,认真负责的精神难学,刑警义气正气更难学。” 如今也已成为模拟画像师、屡破大案的陕西省汉中市公安局汉台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鹿一吟,翻开手机,看到师傅曾经发来的教诲,又一次红了双眼。

鹿一吟在父亲熏陶下,从小学习绘画,打下了扎实的人像素描功底,“但是模拟画像这门技艺,是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张欣视为偶像的鹿一吟,通过多种方式拜师成功。“师傅教课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他让你从细节入手,分门别类学习,他说这门技术就靠‘练’和‘悟’。”鹿一吟说。

张欣的办公室是徒弟们的练习室,张欣的沙发就是从天南海北赶来求学的徒弟们的床。

“每一个徒弟都睡过师傅的沙发,师傅的沙发早就被我们睡塌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分局刑警大队民警张建慧,对师傅更多的记忆来自于生活的关心关爱。

“师傅的关心近乎一位慈爱的父亲。”张建慧回忆:“在上海学习时,他每个周末都从家里带来师母亲自做好的饭菜给我改善伙食。夏天蚊虫多,他自掏腰包给我买蚊帐。我的孩子出生后,他还让师母买了一大包小孩的衣服邮寄给我。”

徒弟们来求学,张欣分文不收,鹿一吟第一次求学结束要回去前,给张欣塞了2000块钱,“师傅当时就怒了,他说,你要给钱,就断绝师徒关系。师傅很少发火,但那一刻我更崇拜师傅了。”

徒弟们看师傅太辛苦,总想孝敬师傅,可张欣总说:“你们办案不容易,非要买,就给我买点纸笔吧。”

我敬仰的“画师”,你赋予绘画更高深的含义

“在这十多年中,我们大概见过5次面,都是工作原因。提及工作,他是兴奋的、热情的。”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主编信宇十几年前就结识了张欣。作为模拟画像这个技术领域里的“小白”,信宇提出的任何问题,张欣都能通俗易懂地一一作答。

“5次见面,几乎每一次的采访都是在晚间进行的,因为白天他没有太多时间能接受采访。”信宇回忆,“2016年,我们就白银系列强奸杀人案又一次聊了起来,还约定有机会好好喝次酒,没想到那一面竟成了永别。”

“他是敬业的,也是永不滿足的。他总是想着多破案、破大案,破了案就抑制不住地高兴。”给张欣写过多次报道的上海铁路公安局原宣教处处长吴正春回忆道。

“他参加破案不仅仅是画像,在画完像的基础上,还到现场直接参与勘验,调查排摸,给办案民警指引破案方向,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吴正春说:“破案后的兴奋劲、成就感洋溢在他的脸上,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和张欣一同从部队回上海,同时进入铁路队伍的还有《上海铁道报》记者部主任、主任记者何水根。“他用绘画辅助破案,赋予了绘画更深的意义。他的离开是警界的损失,是社会的损失;他展示铁警的风采,更是公安队伍的骄傲。”回忆张欣,何水根仍忍不住惋惜。

上海铁路公安局文秘处处长沈光跃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10月19日,我陪同领导赶去慰问张欣。躺在病床上的张欣听完领导对他的嘱托,标准地敬了一个礼。谁能想到,这是他从警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敬礼。”

采访完这些与张欣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记者的脑海里也浮现一张张欣的画像,他手握画笔,双眼充满坚毅,温和中透出正义。这或许并不只是“警坛神笔”的画像,这是百万公安民警的群体画像。

(中国警察网上海10月23日电)

(责编:马昌、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