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网络法公开课:打开网络信息法知识的新方式

2018年10月31日09:23 | 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
小字号

小明是一名网店“店小二”,想知道明年起施行的《电子商务法》将对自己经营作了哪些新规定,上哪问去?

小红是一名学建筑设计的大学本科生,兴趣使然最近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感兴趣,她想了解到学术研究前沿话题,如何去获知?

小田是一名短视频职业玩家,他想将最近热播的某部电视剧的片花嫁接到自己策划的视频作品中,但又担心侵犯知识产权,谁能给予权威解答呢?

老张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老板,最近正在开启校园招聘,理想的人选是具有法律、科技、通信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怎样才能挑到“千里马”?

……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与信息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不同的法律需求和信息需求。图书、课本、培训、付费阅读……法律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获得方式貌似很多元、很方便,但往往最新鲜、最解渴、最迫切的法律与信息内容,往往伸手“够不着”。为此,网络信息法的知识普及,越来越为社会刚需。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37所大学设立了网络信息法相关的研究机构。

对于这种知识普及与资源分配在供需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有无解决良策?答案是公开课。

日前,以“新时代,新规则”为主题,由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腾讯研究院与同济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网络法课”全国巡讲第一站在同济大学举行。这是法学界第一次用公开课的形式来进学校、进课堂,也是国内首场以网络信息法为专题的公开课,甫一推出,人气爆棚,引起莘莘学子们的踊跃报名参加和广泛关注。

与常见的学术报告形式不同,来自监管部门、学界和产业界的7位登台演讲讲师,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传播科学、文化的TED演讲新形式,就法律与产业关系、平台责任、人工智能的法律挑战等前沿交叉话题,多角度切入网络信息法,在短时间内把复杂的问题讲透彻、讲鲜活,让在场600多名同济师生快速了解到网络信息法面貌,并激发了聆听者的研究兴趣。

为什么选择用公开课的形式来“传经送宝”?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汉华给出了解释:“通过政法新媒体的形式广泛传播新时代法治创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增强法治宣传、法治教育的影响力,这是目前有关部门与学界业界较为推崇的传播方式。公开课在讲师队伍、内容议题、组织形式等方面,能较好实现创新与突破,透过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能让更多青年学生以及社会大众了解互联网法治建设历程,获得更加全面、前沿的网络信息法理论知识和产业趋势。”

业界也对公开课的形式点赞。“公开课将起到播下一粒种子的作用。现在是毕业求职季,企业难招人、学生难找工作的矛盾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学校所教与公司所需存在脱节,正好,公共课可以弥补中间的认知鸿沟,起到一个很好的信息沟通桥梁的作用。”作为主讲人之一,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给公开课传播形式竖起大拇指,他认为,透过公开课这个平台,业界能将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讲给学生,借此,学生们也对行业现实问题有了直观感触,对新技术、新产业带来的新问题也就有了新的审视视角,也就能以更成熟的认知框架进入职场。

形式很新颖,内容也是干货满满,撷取演讲内容的吉光片羽,来一窥公开课的全程高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手在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重要抓手。”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林认为,当下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需要“4+3”的治理模式,即“政治、法治、德治、赛治(科学之治)”四种治理方法,加上“他治、自治、共治”三种治理形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作用。以“赛治”来说,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必将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的科技手段、科技方法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调整新的社会关系,规范新的社会行为,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分配新的社会利益,从而实现新时代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幸福生活。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科技对社会规则重构的影响,也同样成为周汉华思考的命题。他认为,法律是把双刃剑,设计得好,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设计得不好,是前进的绊脚石、无形障碍。而网络时代法律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因为网络的特点使得传统法律规则很可能迅速过时。因此,要实现良法善治,需要把握新规则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要从过去“步步为营”的过程性监管向“管住底线,放开上限”的创新发展转变,既要有效防控风险,守住安全底线,又要力争上游,持续推动创新;二是规则与技术相互融合,从单纯的规则治理到规则与技术的共同治理,形成双重治理的变奏曲。技术发展需要规则护航,而规则治理的领域,技术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大数据辅助裁判系统;三是法律也需要打破过去的部门法边界,迈向以边界融合为标志的新时代。

从1994我国第一次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到如今已整整24年。这期间,我国网络信息法体系夯基垒台,从最开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到现在的里程碑立法《网络安全法》,这一路见证了我国网络法治从零星分散推进,到重点推进,再到全面推进的发展全历程。一路走来,法律规则是如何与互联网发展同频共振的?

“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科技赋能下的互联网越发达,相应地法律对互联网平台所要求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司晓给出了具体分析,从PC时代开始,避风港规则给处于发展初期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从而助推网络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人的身体功能的延伸,互联网从信息连接升级到服务连接阶段,平台对交易的介入深度以及平台的技术能力、对风险的识别判断能力等都相应增强,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目前已进入到互联网赋能产业的ABCD(AI/Block chain/Cloud computing/Data)新时代,需要关注区块链、智能合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的“代码之治”(rule of code),实现更高效的平台治理。

“网络法公开课是优秀的教育载体,也将从向学生传递网络法观念逐步深入到累积好材料、设置好话题迈进。高校第一站的成功落幕只是个起点,未来,网络法公开课的组织、参与形式还希望引入更多学校、企业和机构,通过这个新载体、新平台,走向社会大众,普及网络法相关知识。”周汉华说。(记者 齐志明)

(责编:朱紫阳、张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