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文物古建防范火患靠的是什么

2018年11月09日09:23 | 来源:法制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物古建防范火患靠的是什么

上图为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农历八月初一举行水龙比赛现场。

上图为杭州灵隐寺僧人开展消防演习训练。

编者按

一场大火,烧毁了拥有两百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90%的馆藏文物葬身火海,超过2000万件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令全世界为之痛心。

为避免前车之鉴,应急管理部消防局通知部署各地消防部门联合住建、文物、宗教等部门,立即开展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检查,督促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场所的防火安全,关系着华夏文明的物质遗产和精神传承,也关系着人员密集场所群众的生命安全。开展防火工作,面临宗教、习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形成消防人人参与的局面并非易事。

山西、浙江两省拥有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城、古建筑等场所,“119消防宣传日”前夕,记者走访山西、浙江,从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个方面探寻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场所防火安全好的做法和先进理念。 

“到底!到底!到底!到底!”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上郑村,村主任郑建林口中喊着号子正组织义务消防员,操作一种古老的消防设施——水龙。

“119消防宣传日”前夕,记者走访浙江省灵隐寺、郑义门古建筑群、畲族古村落等地发现,与北方不同,这些地方水系环绕,给消防工作提供了一些便利,当地居民也具有一定的防火意识传承。但当地的消防工作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引入许多先进理念。

古镇防火进入家庭

水龙从远处看去呈“古”字型,“口”字为水箱,中间为喷水装置,左右为杠杆,义务消防员在水龙两侧按压杠杆,喊着号子,杠杆压到底打出一条水龙,喷洒在木质古建筑上。

上郑村的水龙名叫“潜龙”,造于民国二年,而用水龙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浦江县定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集中试验水龙。这一古老的民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消防理念。

与水龙年代相仿的,是古镇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江南第一家”郑宅坐落在这片古村落中,郑义门古建筑群是郑宅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郑氏祠堂里,记者发现,3个消防水池与古建筑风格融为一体。郑宅镇建造了“十桥九闸”以备足消防水源,村落中水系环绕,给消防工作提供了便利。

古镇上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70%为明清建筑,住的都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以往,人们习惯于在家附近堆放柴草烧火,到了冬天使用电热毯或烤火取暖。后来,一些古建筑出租,产生使用燃气、热得快、电动车充电等问题,成为主要的消防隐患。

考虑到传统村落防火安全,政府拨款给镇上六七个村配备消防车,消防设施也都换成了大规格的设备;组建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24小时巡查值守;传统村落建筑也不再租给外来人口。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保留着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98岁孤寡老人罗兰儿的家就在古街上,是临街的一间小屋。

大均乡人武部部长何盛林说,老年人听觉、嗅觉、视觉、记忆力都不好,又无人照料,所以乡里给老人们的家里都安装了烟感报警器,电路进行了穿管改造,防止他们因生活用火用电不慎引发火灾。

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灶台,是罗兰儿老人屋里的所有陈设。报纸糊的墙面,木质的屋顶,虽然简单却十分整齐。

罗兰儿指着木屋顶的烟感报警器告诉记者:“做菜时烟大了它就会响呢。”

丽水市消防支队景宁大队大队长李航介绍说,以往,古镇里电线私拉乱接、老化、破损,超负荷用电等现象较为普遍,还有部分村民仍保留着烧柴的土灶,部分木柴堆积在厨房灶台边,极易引发火灾。

针对这种情况,消防部门要求村民改造老旧电气线路,指导他们将厨房设置在建筑靠外墙部位。针对从事农家乐等餐饮经营场所的老旧住宅,消防部门要求厨房应采用不燃性实体墙与其他部位进行防火分隔。居民、经营户家家有防火器材,人人会使用,户户保平安。重点单位、场所安装独立式烟雾报警器、室内消防栓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灵隐寺消防创新作为

有着将近1700年历史的灵隐寺,隐身于西子湖畔的林间。

记者发现,这里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寺庙的防火细节:烛台上是使用电池的蜡烛,大殿外的香炉里一点点青烟生起,花丛里排列着消防栓。

负责灵隐寺消防工作9年的觉恒法师告诉记者,为了防火,灵隐寺将每年1000多万元的香火收入砍掉,已经有几十年不使用明火蜡烛供佛了,也不允许带香进来,进入寺院可免费得到3支细细的文明香。

寺院里安装了智能消防设备,电力使用情况、消防设施通过手机App实时可见,每个房间都要安装空气开关防止过载,职工的电瓶车集中在智能充电桩充电。

寺院每日组织相关人员对重点部位、消防设备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记录,上报纠正。不定时排查宿舍,是否存在违规用火用电现象,有没有使用大功率电器,如发现立即警告,警告无效者没收相关电器,消除消防隐患。日常消防自查,少不了法师们的支持,寺院规定,无论是谁必须开门接受检查。

2009年,寺院成立了志愿消防队,晚上下班后,组织队员们进行消防技能、体能训练,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寺院为志愿消防队提供补贴。

志愿消防队有26人,保安队员有29人,觉恒法师说,这是特意安排的差额,根据保安队员学习、训练以及每季度考核成绩决定志愿消防队人员,采取末尾淘汰制,激励消防队员刻苦训练。

灵隐寺消防队与景区消防队、森林防火队、临近寺院微型消防站的志愿消防队,组成消防联勤联动机制。

2014年开始,灵隐寺举办寺院消防运动会,组织杭州所有寺院的志愿消防队进行技术比武。今年5月,这个消防运动会规模已经扩大到全省宗教界消防比武。灵隐寺专门设立基金,用于消防员的抚恤和智慧消防的投入。

“夜班保安分批在寺院值班,确保夜间遇到险情时能及时处置。”灵隐寺保安队队长兼消防队队长梅宝说。

“这两只是无后坐力水枪,这是高压水泵。”在灵隐寺东门外的微型消防站,梅宝挨个介绍他的消防“宝贝”。

“消防设备并不崭新,说明经常用,不是摆设。”觉恒法师说,重视消防工作,保护寺院安全,就是要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后世有所交代。

畲族古村唱防火新歌

除了消防部门的要求,自发的消防宣传也少不了。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双后岗村80岁村民蓝陈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第四届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获得者。

在蓝陈启家中,穿着畲族服装的老人告诉记者,早年间,村里人家里用火不慎又赶上上山劳作,引发火灾。从那时起,她开始用山歌宣传消防知识。

蓝陈启的消防山歌都是即兴创作,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村民都说畲族语言,消防山歌让他们觉得亲切,寓教于乐,也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

编织彩带是畲族妇女的绝活,蓝陈启就将“关注消防,平安你我”的字样绣入彩带,以畲乡独有的最高礼仪送给贵宾和游客,传播消防安全理念。

2009年,蓝陈启组建老年夕阳红消防志愿服务队,走村入寨开展消防宣传培训,目前已有成员120余名。

服务队里,蓝陈启年龄最大,最小的队员是她11岁的重孙子。孙媳妇从嫁进门那天起,就成了宣传队队员,协助老人开展工作。

民宿管家必懂消防

“你家民宿防火的重点是什么?”听了记者的提问,丽水市云和县听泉山庄民宿管家刘青青脱口而出,“是厨房天然气的使用”。

刘青青说,在浙江,到民宿工作的管家、店小二、厨师长必须持证上岗,接受消防培训是获得证书的必修课。

记者在西湖边的民宿也留意到,每个房间醒目位置都有一个逃生应急包,里面装着防毒面具,手电和哨子。

“经营民宿需要大量资金,谁都不希望看到付之一炬的情况发生。”丽水市消防支队防火处处长吕将告诉记者,与经济活动频繁相对应,浙江省加强了对民宿的管理,今年4月,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明确规定,位于乡村和旅游风景区规划区范围内的民宿(农家乐),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开办的小型旅游服务设施,单栋房屋客房数量不超过15间、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且总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的,要符合治安消防安全基本要求。

“一般的民宿,楼梯宽度决定相对应的经营规模,消防设施的配备有具体管理标准。”吕将说,竹笼子、集装箱、窑洞、树屋这些特异形态民宿,消防安全要求需要通过专家论证。(记者 张昊)

(责编:梁秋坪、陈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