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马克思主义与法治中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8年11月24日15:17 | 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1月24日电 (朱紫阳)11月24 日,为期两天的“马克思主义与法治中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承办。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浣月主持开幕式。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首先为大会致辞。他指出,中国政法大学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建设,将法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度结合,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优秀法治人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传统。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这个背景下,开展本次研讨会对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科建设,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法学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后,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在肯定中国政法大学独特的学科优势后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读;第二,落实立德树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爱国立志,努力培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人才;第三,理论研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总结和研究法学教育和法学实践的实际状况,推进法治理论在新时代转化为生动的法治实践。

在大会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社会主要矛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课题》的发言。顾海良教授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三个节点,并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期背景下的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过程。在如何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上,顾海良教授总结了“要解决五大建设的关系问题”、“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关系问题”、“公共物品实践的途径和方式的统一问题”和“在国家发展的未来趋势问题”这四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解读。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为主题进行发言。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入手,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特的内涵,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接着,张文显教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和推进过程,并总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四大任务、三大使命。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就“马克思的阶级观与社会主义法治观”作主题报告。李德顺教授首先从破除传统法治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的误解入手,指出“统治阶级意志论”和“工具主义价值论”两种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的误解和教条化。李德顺教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忠于马克思主义原点的理论,社会主义阶段是一个全新的政治文明的开创,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在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的主持下,《政法论坛》主编王人博教授以“中国法治:问题与难点”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王人博教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国家和政府的角度和社会形态的角度分别看待中国,指出“法治中国”与“江湖中国”之间的冲突与差距,正是全面依法治国之路上的曲折与痛点。

本次研讨会为期2天,设立三个分论坛和研究生分论坛。与会学者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与文化”等议题,分组进行研讨和交流。

(责编:张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