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铜头铁嘴飞毛腿的“刘司法”

2018年12月02日12:38 | 来源:法制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铜头铁嘴飞毛腿的“刘司法”

刘义,56岁,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邓南街司法所所长。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刘义始终扎根基层人民调解一线,用心、用情、用法帮助群众定分止争,先后获“湖北省司法厅优秀普法工作者”“武汉市南水北调工程先进工作者”“江城调解之星”等荣誉。今年5月,刘义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这不是形容武林高手,而是当地老百姓对“刘司法”的形象描述。

“刘司法”名叫刘义,是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邓南街司法所所长。

铜头,就是敢打拼、不怕事;铁嘴,就是会说能讲、切要害;橡皮肚,就是愿意吃亏受屈、肚量大;飞毛腿,就是处理纠纷迅速及时、跑得快。

36年前,18岁的刘义成为一名司法助理员,由此开始接触人民调解工作。36年后,先后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纱帽街司法所、邓南街司法所等7个司法所担任过所长的他,仍然扎根基层一线做调解。

刘义爱总结,与“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相对应的,是他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总结写进自己讲义里的调解心得:快处置、依法调、能受屈、巧用劲。

2015年至今,刘义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7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他担任司法所所长的邓南街连续7年无进京、赴省、到市群访人员,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和命案的发生。

“不怕事”

基层调解,基本上是在“熟人圈”里做工作,不但容易得罪人,而且事关重大矛盾冲突时,还有可能惹祸上身。

不过,“铜头”刘义却是敢打敢拼不怕事。

“真正把一碗水端平了,再大的矛盾都能化解,长此以往总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缩着头怕事才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刘义说。

几年前,邓南街一农民工为他人建造私房时,违规推倒墙体引起墙面反向倒塌,造成该农民工死亡。事发后,包工头态度强硬,拒绝任何赔偿。死亡农民工家属则声称要包工头以命抵命,拒绝将尸体火化。

当天恰逢周末,正在家中休息的刘义接到电话,迅速赶往事发地处置。不料,当事双方并不领情,火气全都撒到刘义身上,扬言如果处理不公就把尸体抬到刘义家。

“我就站在这里,大伙有气先往我身上撒,等气消了,坐下来咱再冷静地解决问题。”刘义见状也不着急,一句实心话将失去理智的各方拉回现实。事情既然发生了,终究得设法解决。停止言语攻击,几方当事人坐到了谈判桌前。

凭着多年工作经验,刘义拿出法律条文详细给包工头刘某讲解,同时以情说法,劝刘某设身处地为死者家属考虑,以心换心。面对死者家属,刘义则重点晓之以理,同时分析过激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最终,刘某向死者家属道歉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双方达成和解。

前述案例并非个例。

年过六旬的方某是邓南街建新村村民。几年前,见村里一块地皮长期空着,方某便将其用来堆放杂物。谁知,村民李某和家人认为,方某在空地上堆放杂物影响了出行,便找到方某理论。见对方人多势众,情绪激动的老方上来就要与人“拼命”。

听闻此事,刘义先后3次前往方、李二人家中,耐心做双方工作。有了中间人协调,双方心结解开,有效防止了矛盾激化。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百姓信服自己的调解工作,刘义还给自己定了一条“死规矩”:不收任何群众送来的锦旗。他觉得,收了一方东西,即使秉公执法也会给另一方造成不公正的印象,决不能砸了“刘司法”的招牌。

“切要害”

“不怕事”的同时,调解矛盾纠纷还得讲技巧讲依据。

村民老张受邓南街金城村村委会指派,翻耕村委会后面的土地。然而,机器开动仅10来分钟,老张便突然倒地死亡。

经诊断,老张死因系心肌梗塞。

“人是在给村委会做工时没的,村委会就要负责。”事后,情绪激动的老张家属要求30万元经济赔偿。

村委会有关负责人则认为,老张是因突发疾病死亡,与村委会无关。

“大家都认自己的理儿,争论多长时间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谁都不听,只听法律的。该不该赔偿、赔偿多少,只有法律说了算。”就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时,刘义出面主持“说公道”,现场翻出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给双方摆事实讲道理。

见刘义有理有据,当事双方也不再打“口舌战”,同意依据法律规定来解决问题。最终,村委会给予家属8万元经济补偿,纠纷圆满化解。

“调解不是和稀泥,一定要准确,准确掌握事实、准确运用法律,这样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几十年如一日,刘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6年8月,邓南街辖区两妯娌因分老房子不均闹矛盾,老大让老二给她补4万元,老二犟着不给,两人当众吵个不停,差点扭打在一起。

“一个老房子能值多少钱?”刘义问。

“不是钱多少的事,就为争口气。”老大憋着劲儿答。

“两妯娌当着邻里吵架丑不丑,争不了气还出了丑,实在不行,你们有气往我身上出……”

几个回合劝下来,老大老二全没了脾气。

在刘义看来,农村纠纷往往不是因为多大的利益纠葛,更多是为了“争一口气”,但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很可能演变成打架斗殴,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铁嘴”刘义抓住纠纷当事人都是乡邻熟人、为争一口气的特点,琢磨出很多微妙的语言技巧。比如,一句“有气往我身上撒”让双方的气都消了,气顺了,事也了了。

2017年11月,武汉市司法局在全市开展调解案卷检查评比,刘义交出的调解案卷80%经过法院司法确认,履行率达100%,被评为全市最规范的调解案卷。此外,他调解的案件,还被当成经典案例在全区推广学习。

“早预警”

邓南街地处武汉西南,辖15个村、1个社区、2个工业园,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街道,素有“中国甜玉米之乡”的美誉,数万亩甜玉米是农户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每到收获季节,各地前往邓南街收购玉米的商贩络绎不绝。为了方便,不少农户时常开着自家农用车载人往返。

“他们的车大多是无牌无证的农用车,载人又多,来来回回很危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纠纷,后续赔偿也是个难题。”刘义说。

2017年6月8日,刘义在下村走访中了解到,当天上午,村里两辆农用三轮车载人收割玉米途中相撞,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联想到村里几天前也发生过类似交通事故,刘义意识到应该给村民们“早预警”。经综合研判,刘义和邓南街道办事处同志连夜制作了宣传资料,并在街道、各村都挂起了宣传横幅;同时,通过广播向村民说明农用车载人危害,把宣传册送到村民家中。

为了给老百姓“打预防针”,早在2016年,刘义还特地组建了一支普法团队,把所里调解过的真实案例编成法治故事,下到村里乃至田间地头给村民普法。一周至少要去一个村或者一个社区,这是刘义给普法团队成员们下的硬指标。

“调解案例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他们听得过瘾,警示作用也更大。调解只能解纠纷,普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纠纷的发生,引导老百姓依法维权。”刘义说。

矛盾纠纷预防在前,带来社会治安的和谐有序,使邓南街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难事不出区”。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赵作金看来,正是刘义等扎根基层一线的邓南街“综治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真正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责任,把群众事当事,让老百姓的诉求有“出口”,才换来了地方长久的平安和谐。(记者 刘志月 何正鑫 通讯员 王继明)

(责编:陈羽、张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