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制度保障,技术护航,安全措施丝丝入扣。记者日前体验北京公交运行——

管理落到实处 平安畅行一路(一线探访)

本报记者 倪弋
2019年02月21日07: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北京公交1路安全乘务员李森帮助乘客整理随身物品。
  王 志摄(人民视觉)

  北京公交乘务员杨俊芝指挥车辆进站。
  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两辆北京快速公交平稳驶过永定门。
  刁立生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北京公交集团
  制图:蔡华伟

  观看视频,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我宣誓:敬畏生命,谨慎驾驶……真情服务,不忘初心。”2月16日一大早,当记者来到北京1路公交车始发站老山公交站调度大厅时,1路公交司机李彦辉正在进行行前宣誓。对李彦辉来说,行前宣誓不仅代表着一天工作的开始,那份沉甸甸的誓言,也诉说着他14年如一日的职业使命——确保平安。

  作为首都、特大型城市,目前北京全市共有1100余条地面公交线路,2.3万辆公交车辆,年客运量32亿余人次。如此庞大的公交设施和运力运量,也意味着全市公交系统面临巨大的安全运行压力。

  如何化解压力,保障公交安全?记者日前来到北京公交1路车队和公交14路车队,跟随司乘人员出行,感受平安旅程背后的辛勤和付出。

  “安全千万条,制度第一条”

  行前宣誓并签字确认只是出车前的第一步。随后,李彦辉来到自助考勤查询系统前,进行身份确认和酒精检测;仔细阅读公交队根据当日天气、路况等信息制作的“站台叮嘱记录表”;签署“驾驶员班前行车安全承诺书”;凭通过了身份确认和酒精检测的工作牌,取行车钥匙……

  一套流程下来,近20分钟过去了,光签名,李彦辉就签了好几次。“不觉得繁琐吗?”记者问道。“说实话,刚开始还真觉得挺麻烦的,不就出个车,至于吗?可工作久了,看到听到的各类事故多了,越发觉得再怎么繁琐都应当坚持。行前安全就是行车安全的基础!”李彦辉说。

  这在记者看来略显繁琐的行前制度,只是整个公交安全运营制度中的一环。采访中记者发现,公交系统对于安全制度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较真。“安全千万条,制度第一条。设计并牢牢践行科学的安全运营制度,是确保安全的‘第一生命线’。”公交1路车队党支部副书记鲍若石说。

  有人利用运营车肇事怎么办?保持冷静,控制驾驶设备;想方设法稳定作案人的情绪,寻机疏散乘客,设法报警;注意观察作案人员的体貌特征、衣着、凶器及逃跑方向;配合公安机关调查;积极救助受伤人员……

  针对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问题,北京市公交集团总结制定了“18个怎么办”,以及“逢包注意、可疑必查、违禁拒载、视情报警”的“出乘安全检查十六字方针”等各类安全运营制度,为一线司乘人员处理各类突发状况,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指引。

  “现实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的制度设计也在与时俱进。” 鲍若石介绍,每当北京或全国其他地方发生涉及公交车安全的各类新情况时,车队也会及时调整完善相关制度章程,例如去年10月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后,车队就第一时间将“18个怎么办”升级为“19个怎么办”,增加“有人抢夺方向盘怎么办”这一项目。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强化培训和演练,确保这些具体制度真正得以贯彻落实。”14路公交队党支部书记戴天说,平日里车队通过日见面叮嘱、月度培训、上车检查等方式,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确保制度人人知、预案人人晓,并纳入日常考核和表彰。

  今年1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河校区的一幕演练场景,生动再现了北京公交系统和其他部门联动的应急处突能力:“你们都别过来!把公交车开到我指定的地点停靠!”一辆开往市区的公交车内,一名情绪激动的男子突然劫持一名女性乘客。公交司机立即启动车内“一键报警”功能,与此同时,一名乘务管理员不断与肇事者沟通、稳定其情绪。待车停稳后,另一名乘务管理员紧急组织其他乘客有序疏散下车。接到警情的公安局各警种联勤联动,巡逻处突、交通管理及医疗卫生等部门人员快速到达现场。随着该男子情绪愈发暴躁,公安机关决定果断采取措施,迅速将该男子制伏,人质得以安全解救,一场可能演变成恶性事件的突发情况得以迅速处置。

  “每个季度,各公交车队都会进行综合性、单兵式等应急处突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力求‘还原第一现场’,达到人人都是本车乘务管理员的教育目的。”北京公交集团安保部副经理何长峥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公交系统共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4000余次,近8万人次参加。

  “突发事件千变万化,虽然无法全部避免,但通过反复组织有针对性的实战预演,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就能做到突发事件‘降频率’‘降性质’,尽可能减少群众人身财产损失。”戴天说。

  “这些‘高科技’越来越‘贴心’了”

  “灭火器压力正常;车辆胎压稳定;‘一键报警’功能正常……”

  在公交14路的始发站角门南站,记者看到14路公交司机褚宝奎正和1名乘务员、2名乘务管理员做发车前的最后准备——车辆安全隐患排查。大到车辆状况是否稳定,小到灭火器、安全锤、摄像头等安全器材是否有缺损遗漏,甚至每一个扶手的螺丝是否松动,4名司乘人员都一一仔细检查。“公交安全无小事,任何安全隐患都可能造成群众人身财产损失,所以要做到‘零疏忽全覆盖,有隐患不发车’。” 褚宝奎说。

  “影响公交车司机安全驾驶涉嫌违法犯罪。”进入公交车前门,驾舱隔离门上的提示标语映入眼帘,十分醒目。驾舱隔离门就像一个保护罩,将驾驶室和其余车内空间隔离开来,最大程度避免乘客抢夺方向盘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我们车队早在2014年就安装了驾舱隔离门。”开了22年公交车的褚宝奎,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北京公交安防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更新。在他看来,不断提升公交安全的“物防”和“技防”水平,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举措。

  “这些‘高科技’越来越‘贴心’了,许多以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现在都有智能化设备替我们操心了。您瞧,驾驶室操作台上的‘一键报警’装置,能够将车内的车载GPS信号和视频监控信息传回后方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公交集团和公安、消防等部门可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联动配合、合力处置,真正实现突发事件快速报警、扁平指挥。”褚宝奎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1.6万余部车辆安装驾舱隔离门,占总运营车数的70%以上,对因受结构限制而暂时难以安装的老旧车辆,也在逐步改造加装;安装1.4万套破玻器,在发生紧急事故或灾害时,驾驶员可通过开启控制开关在一秒内使触发器击碎应急窗玻璃以便逃生。所有公交车都安装了视频监控、车载GPS系统,1.8万辆公交车安装了“一键报警”系统。

  车上配备齐全的“技防”“物防”设施,还与大后方的管理系统彼此联动呼应,为公交安全插上智慧的翅膀。“车上的设备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应配尽配、规范管理,相关信息及时传输到后方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就能对所有运营车辆、部分公交场站及中途站实行24小时实时安全监管,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交车辆运营途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何长峥介绍,在全过程的智能化保障方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仅公交场站,就已增设更新场站警卫岗亭550座,场站电子道闸1120套,在500多处场站安装了防入侵的电子围栏系统。自主研发的公交场站车辆进出自动识别系统,已在260多处公交场站、1.3万多辆公交车完成了安装。

  “保障平安,只是我们服务的起点”

  记者跟随司乘人员先后踏上1路和14路公交的行程。车辆平稳向前行驶,途经学校、医院、公园、商业街等人流密集地。司乘人员分工协作,按区域进行防控,各司其职,热情服务,保障乘客平安。

  记者留意到,1路和14路公交都配备了2名乘务管理员,他们身穿黑色制服,佩戴“安全巡逻”袖章,随身携带便携式消防灭火器、检测管制刀具的金属检测仪和应对突发暴力状况的甩棍,不仅照顾老幼病残孕乘客,还在乘客上车时做各类安全提示,不时在车厢里来回巡视。如今,北京全市已配备公交车乘务管理员4.5万名,实现运营公交车辆的乘务管理员“全覆盖”。

  “有了乘务管理员,让我们乘车时心里很踏实,感到更安全。” 长期乘坐14路公交接送孙女的章大爷点赞道。

  如何甄别可能危及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可疑人员,在危险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应急处置?

  “多年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让我们在实践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第一时间观察留意到相关异常。”1路公交车乘务员田方正说,当包括乘客纠纷、财产盗窃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司乘人员都能快速、妥善地处理。“‘19个怎么办’和‘出乘安全检查十六字方针’早已烂熟于心,让我们能够遇事不慌乱,按既定的规程分工配合,第一时间处理现场问题,最大程度保障乘客人身安全。”1路公交车乘务管理员冯晓宁说。

  “保障平安,只是我们服务的起点。”冯晓宁说,公交服务不止于对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对行车安全的悉心保障,还应在此基础上提供更精细化的暖心服务。

  行驶过程中,乘务员和乘务管理员都会时刻注意车厢内的乘客落座情况,及时对车厢内人流分布进行引导。到站后,乘务管理员会主动上前搀扶老人、孕妇等需要帮助的人群上下车,并且配合乘务员的广播,引导其他乘客尽快协调出就近的座位,协助入座。司乘人员暖心的服务,也带动了全车安全文明氛围的形成,大家互相礼让,其乐融融,让旅程平安而温馨。

  (李泽文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1日 19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