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为民好榜样候选人:天津 郑宗普

郑宗普同志,现任天津市司法局立法一处副处长,主要负责综合经济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起草、论证和法律审核工作。他深知立法是在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作为政府立法工作者,他始终认真践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以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近三年来,他先后承办了《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天津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若干规定》《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天津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等社会关注度高、矛盾较为突出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力争每一项立法都能够做到遵循法理、符合事理、通达情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主动认领“硬任务”——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造成空气质量不佳的原因之一。破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难题的根本,就是找到治本之策。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立法,为这项工作树立刚性约束,这就是治本之策。2016年11月,根据市委要求,为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尽快完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立法工作。根据工作安排,郑宗普同志会同市人大法制委、市人大农村委、市农委、市环保局等单位相关同志组成法规联合起草组,迅速投入立法工作中。为了保证该项立法能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限内完成,他们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搜集整理资料,连续多天深夜才回家。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利用一天的时间起草完成了法规初稿。在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他从未忽视立法质量,从不回避矛盾,敢于提出秸秆露天禁烧的具体管理措施。他深入多个涉农区与农民群众、乡镇干部面对面接触,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听取基层干部的经验做法和体会,在2017年1月召开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上,该法规获得高票通过。
二、敢于啃下“硬骨头”——搭建政府部门与企业沟通交流平台
郑宗普同志在立法过程中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从不畏惧困难,专挑“硬骨头”啃,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2017年,在研究制定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地方具体适用税额时,相关主管部门与部分排污企业就税额标准产生了较大分歧意见。他主动搭建企业与部门的沟通交流平台,广泛搜集整理立法背景资料,深入研究分析,横向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加强协调处理。同时,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参与座谈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研究论证,在他的主持下确定的税额标准获得各方面一致认可。
三、善于提出“硬措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切实管用的制度设计
地方立法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上位法规定,要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管用的制度措施。在《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修订过程中,郑宗普同志认真研究国家新《种子法》,全面了解全市10个涉农区种子管理工作现状,深入宝坻区、蓟州区实地调研,专门在静海区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种子企业、种子科研机构、基层执法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调研,他发现与先进地区相比,本市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有待提高。经过与科研单位、种子企业深入沟通交流,他提出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产学研联合体,选育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的措施建议,并提出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维护种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搭起鹊桥,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