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人民警察好榜样候选人:湖南 张志萍

张志萍,女,汉族,196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0年参加工作,副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津市监狱罪犯总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她29年如一日坚守在结核病犯、艾滋病犯治疗第一线,无惧职业暴露风险,用仁心仁术帮助病犯与死神赛跑,书写了一部动人的新时代“花木兰”故事。她曾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直单位十大“模范标兵”并记一等功、第三届全省“十佳监狱人民警察”并记二等功,2010年荣获省直单位“五一奖章”,7次获嘉奖。
“三择”无悔,巾帼岂能让须眉
张志萍不爱红装爱戎装,在三次职业选择中,毅然坚守监狱医疗战线,初心不改。
1990年,她作为衡阳医学院优秀学生党员,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选择回到地处偏远、条件落后的涔澹农场(现津市监狱)医院工作。尽管当时很多人提醒她“涔澹农场条件艰苦,关的又都是男犯人,不利于发展”,但她依然义无反顾。
2005年前后,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医疗机构急需大量优质医疗力量,张志萍的许多同学、同事纷纷跳槽到社会医院或辞职下海。此时的张志萍在结核病防治等领域已经小有名气,广东、长沙等地10多家医院先后慕名向她伸出橄榄枝并许以高薪,但她一一婉拒。有人认为她“不可理喻”,但她淡然一笑:“人各有志,我离不开家乡、舍不得这身警服。”
2011年,根据省监狱局统一部署,在津市监狱设立艾滋病犯监区,负责收治全省男性艾滋病犯。在巨大的职业暴露风险面前,有的男医生都选择了离开。她的亲戚朋友也劝她借机离开,她却说:“我是业务副院长,不能走。”张志萍的坚守一度让亲友很不理解,甚至有的“谈艾色变”,不愿和她一起同桌吃饭。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亲友的疏远,她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抹泪,但第二天又照常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病房。
匠心不改 经年磨砺勤精业
张志萍29年来始终扎根医疗一线,在实践中艰苦磨砺,在学术上潜心钻研,是湖南监狱系统结核病、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
九十年代中期,涔澹农场发生疫情,张志萍心急如焚,与同事一道经过2个月苦战,研究出一套准确诊断及治疗方案,使得这个难题在湘北地区迎刃而解。2002年开始,津市监狱罪犯总医院负责集中收治全省结核病犯。在一无治疗指导方案、二无配套设备的情况下,她牵头制定结核病诊断治疗流程,严格按国家DOTS方案救治结核病犯,治愈率达98%,超过85%的国家标准,得到国际红十字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11年,监狱设立艾滋病犯监区之初,她带头钻研艾滋病救治知识,学习借鉴系统内外医院的成功经验,深入救治一线实践摸索,在短时间内带领团队建立起监狱特色的艾滋病治疗管理模式,使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2009年,她一次性通过高级职称考试,晋升副主任医师。她撰写的《他巴唑致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等4篇论文在《中国实用医药》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并多次受邀参加全国艾滋病及性病防治技术探讨会、全国疑难怪病学术研讨会。
救死扶伤 不负韶华不负心
2010年7月的一天,病犯董某跪倒在她面前,泣不成声:“谢谢张医生的救命之恩……”董某是一名有乙肝、丙肝、糖尿病的耐药性结核病犯,入院时身体极度消瘦,长期高热不退,天天大咯血,随时有生命危险。其家属都明确表态放弃,可张志萍没有放弃。她不惧传染风险,组织团队夜以继日研究可行性治疗方案,24小时观察病情、实施治疗,多次在该犯病情危急、组织抢救时坚持48小时不离岗。历经一年的精心治疗,董某得以痊愈。
2014年4月,艾滋病犯刘某突发大出血,床上、身上全是血,已处于休克状态。命悬一线之际,张志萍冒着巨大的职业暴露风险,亲自实施强心、扩容、输血、缝合……将罪犯刘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事后,有人问她:“你当时就不怕吗?”她淡然地说:“顾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
在特殊的行医路上,张志萍就是这样一次次不顾个人安危,用精湛的医术救治病犯于危难时刻。29年来,她治疗痊愈的结核病犯达7000余人,将273名罪犯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