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候选人事迹>>类别>>戒毒人民警察好榜样

戒毒人民警察好榜样候选人:上海 潘爱华

2019年04月23日14:0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潘爱华,女,1971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93年开始从事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现任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第二党支部书记、二大队大队长。多次获评上海市戒毒系统“个别教育能手”称号,荣记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个人三等功,2011年6月荣获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称号,2012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在佘山脚下,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里,住着一群被毒品侵蚀着人生的“玫瑰花”。未来,她们能否走出毒潭,重绽芳华,是潘爱华从警二十余年始终惦念的事儿。

“这里是一所特殊的医院和学校,和毒瘾抗争的不仅是戒毒人员,还有我们民警和医生等一众工作人员”,潘爱华说。

潘爱华对于“毒玫瑰”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吸毒人员因为毒品的渗透,身体机能受损,精神问题和突发疾病都是她们进入戒毒所初期的家常便饭。“在这种时候,我更是要做她们的支柱,给她们精神力量。”

2016年4月17日晚11点30分许,一名强戒人员突发急症,抽搐、吐血、不省人事,正在家中休息的潘爱华得到消息后,一面嘱咐大队民警赶紧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一面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

整整22个小时不眠不休、陪床照料,甚至亲手帮助强戒人员清理呕吐物,直到情况好转才放心离开。

这样的故事在潘爱华身上不胜枚举,她早已记不清这二十年多有多少个深夜从家里匆忙赶到单位,又有多少个凌晨披星戴月而归。在所里,她如同一面旗帜,用敬业诠释着戒毒民警的责任和担当。

“用法、用心、用情”,是潘爱华多年工作经验的高度凝练。面对采取绝食、自伤自残等极端手段的过激对象,面对性格自闭、厌倦人生、对抗管理的偏执对象,面对精神恍惚、沉溺幻觉、伴有暴力的异常对象,她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对她们进行法规教育和心理疏导,用真情关爱建立信任,帮助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修复亲情,激发强戒人员的信心。

“作为一名戒毒民警,就是要耐得住孤独,守得住寂寞。”潘爱华说,她一直将戒毒工作看成自己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戒毒是一项为老百姓、为社会创造和谐的事业。少一个吸毒人员,就少一个潜在的罪犯,少一个家庭的悲剧。”

多年的播种与灌溉也给潘爱华带来了可贵的收获。她说,戒毒成功的戒毒人员总是给她带回一个个好消息,让她觉得无比欣慰,更深感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和荣誉。

最近,一名已经出所三年多的强戒人员给她打来电话报喜,说自己离开后,选择了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的老父亲还抢过电话说,女儿离家出走十多年,没想到你们帮我把女儿健健康康地送回家,现在还抱上了孙子。他们全家都要感谢我。”潘爱华的高兴劲儿溢于言表。

20多年,她坚持依法、科学、人性化管理,“用法、用情、用心”来感化一颗颗“顽石”,平均每年进行个别教育谈话150余人次,数千名戒毒人员经过潘爱华的教育转化彻底摆脱毒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她经过多年身体力行总结出的“爱华个别教育法”也在全市戒毒系统得到全面推广,在推进上海女性戒毒个别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工作之余,潘爱华还一直热心于公益禁毒事业。早在十多年前,潘爱华就推动戒毒场所民警与闵行区航华二小结成共建单位,她利用休息时间带领青年民警开展“纯净世界,无毒最美”禁毒教育活动。如今,共建学校名单里还加入了普陀区培佳双语学校,活动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法制宣讲到近年来运用动漫等多媒体形式生动传播禁毒知识,潘爱华和同事们向社会展示了戒毒民警良好的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岁月无迹,青春有痕。潘爱华说,在这条路上虽已经历二十载风雨,自己早已不是一个“萌新”,但每每穿上制服,看到警帽上的警徽,她仍然觉得激动无比。“这份责任感从未减弱,我会一直保持对戒毒事业的热爱。”

(责编:张琳(实习生)、孝金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