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庙岭社区为民“妙”招频出

2019年05月12日08:56 | 来源:法制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庙岭社区为民“妙”招频出

推行首问负责、全程代办和上门、预约、自助办理等便民政务服务;探索线上线下联动机制,通过议事、监督、协商满足群众需求;推行社区+物业+楼长自治模式,解决居民纷争;依托监控网络、独立式报警平台消防监控中心,发挥群防群治力量扫除安全隐患盲点……

近日,记者走进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水街道庙岭中心社区,发现该社区为推进社区工作,“妙”招频出,这也是该社区上榜2018年全国百家优秀社区的亮点所在。

明确责任扩大服务功能

步入庙岭中心社区政务服务大厅,一处以蓝色为主色调的“户籍、居住证自助式投件箱”格外显眼。

“这个投件箱的设立,使有办证需求的居民不用再来回奔波于家与派出所之间,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大厅工作人员就会告知,很方便。”庙岭中心社区书记李晓琳一边拿起投件箱上的民警联系卡,一边向记者介绍,如果有些问题搞不清,还可以与辖区片警直接联系。

从外地来到大连帮子女带孩子的刘艳,想办居住证。去年9月24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大厅,询问办理手续,在第二天把相关材料投进了投件箱。不久后,社区工作人员就通知刘艳到大厅领取居住证。这个小小的投件箱,只是庙岭中心社区为群众延伸服务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庙岭中心社区,制定了社区发展规划,厘清了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权责边界,实行区、街、社区“三级代办”制度,还明确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事项清单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基层服务功能得以强化。

在服务大厅,记者看到,服务窗口包括计生、医保、低保、教育、就业培训等,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晓琳说:“大厅推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服务制度和上门办理、预约办理、自助办理、委托代办等服务方式,并开展零距离办公和流动式办公服务,实施错时、延时、弹性工作制,努力实现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社区居民李香芹因年老行动不便,她的家人在今年1月22日为她申请上门办理老年证,社区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很快就上门提供服务。李香芹拿着老年证高兴地说:“感谢社区帮我办证,这样我每年都能领取到政府发放的老年补贴。”

李晓琳告诉记者:“街道和社区每年都要进行相互的民主评议,这个机制已经实行好几年了,说白了就是一种监督和约束,目的只有一个,更好地为民服务。”

办群众诉求解居民纷争

最近,庙岭中心社区微平台很热闹。原来,居民们就小区内如何文明养犬展开讨论。

社区工作人员孙秀华打开手机屏幕,回翻之前的聊天记录让记者看:“不是不让遛狗,但总得拴根狗绳,狗狗们乱跑吓到人怎么办?”“宠物狗随处便便,小区卫生怎么办?”“能不能集中一下遛狗时间,要不然整天都能听到狗叫”……

居民们反映的养犬问题,通过社区的“1+2+n”联动机制很快得到解决:社区、物业、居委会等坐到一起召开联席会议,最终确定利用党组织服务经费购置500条犬绳,发放给养犬家庭;购置废旧轮胎,制作成狗狗的便便屋,放置在小区内狗狗经常活动的区域;张贴文明养犬通知,确定具体的遛狗时间。

“‘1+2+n’中‘1’就是‘掌上社区’微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活动;‘2’就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两个以上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的党支部党员群和居委会工作群,‘n’则是多个以文化、志愿、服务组成的多种工作联络群。”李晓琳解释,这个联动机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议事、监督、协商的作用。

“不要小瞧了我们这个机制啊,这几年没少帮助居民解决大问题。”居民张继成颇有体会地告诉记者,私家车过去停在小区外路边总被交警贴违停罚单,社区在了解车位确实紧张的情况下,与交警部门联系说明情况,最终确定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早高峰前和晚高峰后允许私家车停放小区外路边。

比起“1+2+n”,社区的“1+1+1”协商自治模式处理起一般的矛盾纠纷,也不含糊。

社区物业经理周宏博介绍,“1+1+1”即“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名物业工作人员+一名楼长”联动体系,解决包括物业保洁、业主委员会、违建等问题,实现多元共治、事情共商、资源共享、群众自治。

前不久,居民李华(化名)地下车库莫名其妙突然多出了一个“门”。原来,小区工人为了维修地下管网方便,没有打招呼便将李华家的车库墙壁砸出一个“门”。不打招呼就开“门”,让李华很生气。

李华找到社区后,社区马上启动“1+1+1”协商自治模式。最后经过协商,为了平衡整个小区的利益,李华同意安装一个临时门,在需要时打开,方便维修。

人防加技防保居民平安

2017年4月的一天晚上,庙岭中心社区一家母婴店老板的手机消防App突然报警,与此同时,社区、派出所、消防部门也收到了这个火警。由于发现及时,险情被化解于萌芽状态。“多亏社区给我店里安装了烟感报警器,刚刚冒烟就报警了,不然一旦火烧起来,我店里的损失就大了。”这家母婴店老板回忆起时仍心有余悸。

这次险情的及时化解,是庙岭中心社区依靠高科技,探索社区应急管理新模式的一个具体体现。

李晓琳颇为欣慰地说,如今,依托社区中心警务室天眼工程,已经实现小区内全方位视频监控,社区微型消防站、独立式报警平台消防监控中心防患于未然。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社区办公楼里居然有辆公交车!没错,为了让居民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技能,凌水街道在庙岭中心社区4楼建设了智能逃生体验馆。体验馆中的半辆公交车经过改造,在内部安装了大型显示屏模拟火情,车窗位置的一个显示屏模拟车窗玻璃,记者用体验安全锤敲击“车窗”四角,玻璃被敲碎。除了人们经常乘坐的公交车,体验馆还设置了家庭客厅、厨房、卧室,商场、办公室、安全通道等模拟环境,可体验使用灭火器扑救各类火灾,学习火灾应对技能。

“这些高科技的‘技防’确实不错,不过我们‘人防’也不可或缺。”社区志愿者胡丹向记者介绍,像她这样的志愿者还有40多位,每天早上9点至10点在社区不同区域巡逻。去年9月25日,一名志愿者发现社区内一处草丛隐蔽处的井盖破损,他马上用智慧城管四级平台的处置通上传照片、报告位置,并设置警示标志,破损井盖很快就被更换。

“我们运用智慧城管四级平台,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综治、群防、群治队伍,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李晓琳补充道,社区的“人防”主要由专职巡防队员、物业保安、志愿者组成,共有百余人。(记者 韩宇)

(责编:孟瑶婷(实习生)、孝金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