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贷款”4.9万元,夫妻俩慌了
山东沂南:检察监督化解冒名贷款纠纷

在外打工十年,返乡后却发现自己莫名贷了一笔款,还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近日,经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依法监督,困扰王某夫妇的“贷款”纠纷终于圆满解决。
2019年1月,王某为给孩子买房到银行办理贷款时,被告知自己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无法办理贷款业务。王某当即到沂南县马牧池乡某银行和沂南县法院查证,发现自己竟在2009年 2月 28日“贷款”4.9万元,2014年6月10日,法院判决王某夫妇对该笔贷款承担还款责任。
自己从未贷过款,这4.9万元的债务怎么来的?后经详细调查,王某才搞清楚事情经过:2008年2月,同村的于某(另案处理)向王某推荐办理贷款证,声称签订借款合同后一年内随时可申请出款,不需要就不用管。出于信任,王某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还按照于某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和私章。后因无贷款需求,王某也就把这事忘了。
2009年2月,于某冒充王某在借款凭证上签了字,借出了4.9万元的贷款为己所用。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沂南县法院向王某送达开庭传票,因未能联系到本人,才缺席判决王某夫妇承担责任。该案进入执行阶段后,王某夫妇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得知真相的王某夫妇立即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受理案件后,沂南县检察院检察官为全面掌握案件事实,经王某申请,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对上述借款凭证上的借款人签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上述签名确实不是王某所签。同时,检察机关从银行了解到,冒充王某签字借款的信贷员于某已因违规行为被辞退。
考虑到王某夫妇着急为儿子贷款买房,急需解决征信问题,若启动再审程序,既会浪费司法资源,还会增加双方当事人的诉累。为此,沂南县检察院决定以公开听证的方式解决争议。
最终,双方签订和解协议。银行不再要求王某夫妇履行还款义务,已执行的款项予以退还;三个月内解决王某的征信记录问题,并将和解协议送至执行法院。(郭树合 陶钦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