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努力实现涉农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法治乡村基本建成。
为做好法治乡村建设宣传报道,充分反映各地法治乡村建设的经验成效与亮点工作,记者前往北京、河北、江苏、浙江、河南等地采访鲜活的法治乡村建设经验。
“律师来了,请有法律问题的乡亲们来村委会咨询……”随着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珍珠泉村支书于甫琴的多次“大喇叭”广播,陆续赶来了不少乡亲。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没资格继承老人遗产”“邻居要建新房,多占了我家的地儿”两位村居法律顾问一一耐心解答。近日,在司法部组织的“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活动中,记者了解到,通过打造“法律门诊”等服务品牌,法治护航地区绿色发展,北京市法治乡村建设正在有力前行。【详细】
“懂国法,晓礼仪,家安宁,国有序。”金秋午后,在衡水市阜城县建阳村街道上,带着小孙子散步的居民白叔才不时驻足,教自家孙子认街道墙上的普法“三字经”。
近年来,阜城县不断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努力把法律法规宣传得更深更透,以建阳村、冯塔头村等为试点,打造法治文化阵地,为建设经济强县、美丽阜城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详细】
“这个纠纷我们在一年半中至少调解了十六次,这还只是算约了镇司法所、村委、当事双方代表等的‘大数’,至于面谈、通话等其他沟通方式,不计其数。总之,就是一个关键,依法用情用心调解,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努力达成调解共识。”说起化解矛盾,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马鞍村“老沈工作室”的沈忠良颇有心得。
乡村纠纷怎样依法调解?法治如何护航乡村经济发展壮大?记者感受到江苏在“最后一公里”为民解忧、助力经济发展的成效。【详细】
1998年,浙江宁波余姚开始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探索实践。2003年,司法部、民政部总结推广宁波等做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如今,该市共培育22个国家级、306个省级、96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全国首创“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阳光村务八步法”等“宁波实践”和“宁波经验”。【详细】
每天早上,蔡娟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干劲十足地安排一天的工作。
从“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到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这位浙江省一级人民调解员,一年前将自己干得风生水起的“娟子工作室”搬了过来,不远千里将“枫桥经验”的“金种子”播撒到了中原大地。近日,记者深入清丰县部分乡镇采访,探寻乡村和谐、群众安居的“金钥匙”。【详细】
地处三峡库首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集老、少、边、穷、库、坝区于一身的山区农业县,一度面临乡村治理难题。近年来,秭归县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构建了党建引领,法治、自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让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详细】
西江河水滔滔,广东佛山禅城南庄镇的龙津村和紫南村大乱大治的历史,在这里交汇。他们,都曾是经济垫底、管理混乱的落后村,村民与租户矛盾不断,村集体欠账数亿元,紫南村50人以上的群体上访事件曾一年高达16次。如今,这两个村经过治理后都迎来大发展。【详细】
阳光下,绿油油的稻田接连成片,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轻摆,生机盎然的村庄建起了产业基地,古朴静谧的老宅修旧如旧,吸引众多画家驻足写生。这是广西玉林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空心村,通过打造5A幸福村,变成广西法治乡村的代表、基层治理的标杆。【详细】